生物有机肥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生物有机肥厂家
热门搜索:
产品介绍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介绍

机械-昔日全村古法造纸 今只剩一家苦苦支撑

发布时间:2021-10-26 07:46:14 阅读: 来源:生物有机肥厂家
机械-昔日全村古法造纸 今只剩一家苦苦支撑

【中国包装网讯】“仓颉字、雷公碗、沣出纸、水漂帘。”这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的1首歌谣,其中,“沣出纸”说的就是楮皮纸。楮皮纸制作技艺是传统造纸技艺的1种,使用楮树皮为原料,手工抄制而成。

走在北张村里,远望终南层峦如黛,沣河水从西边静静向北流淌。在这样1个村落中,有1户坚持了3代100多年的古法造纸人家。古法造纸现状如何,未来又走向何处,记者探访古法造纸,了解其背后的故事。

需求越来越少古法造纸技艺濒临灭绝

北张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西面,距离西安市中心30多千米。古法造纸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是从汉朝流传下来的,北张村人祖祖辈辈都是造纸户。

古法造纸因纸浆的原料取自楮树皮(俗称构树皮),所以这类纸被称作楮皮纸。2008年,楮皮纸制作技艺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全村曾4千多户的造纸作坊,但是,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,手工造纸的需求越来越少,村民们收入越来越少,村民们以后转做他行,只有两3户人家还在坚持手工制纸,张逢学1家便是其中之1。2009年,张逢学被命名为这1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
张逢学9岁由于家穷而开始向父辈学习楮皮造纸,14岁时就掌握了造纸的技艺,到现在已快70个年头了,平常生产中,他也会帮忙完成做纸浆这1道工序。他回想,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应当是北张村手工造纸行业最为兴盛的时期。村里几近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神像,村外还有1座蔡伦庙,接受纸匠和村民的祭拜。但是现在的现状,只能用惨淡来形容。

“现在村里只有我1家造纸专业户了,不坚持做下去,这类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很快就会消失,所以不能让这门手艺断了香火。”张逢学言语间透着无奈。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家是古法造纸术为数不多的坚守者,也是当地公认造纸手艺最高的纸匠。

70多道工序使楮皮纸独具特点

张逢学向记者介绍了生产楮皮纸分4道大工序:采购原料、蒸化、踏切、抄晒。这4道工序中又包括着制浆、抄纸、除水、晒纸、揭纸等70多道小工序。

根据购买楮皮原材料的季节,会有两种不同色采的楮皮纸,冬季买来的楮皮原料经过加工制作成白的楮皮纸,而春季的楮皮原料加工制作的纸会呈咖啡色。

踏切是手工造纸中的1项重要工序,但也是比较有危险的工序,略不注意就会被打击锤砸着,这是利用杠杆原理反复砸压楮树皮使之纤维化。张逢学在前院向记者演示了这1道工序,简易的设备踏碓是木质的,前端是打击锤,用来捶打原材料,末端是靠电马达转动击锤,让杆杠不需人力来操作,他在打击锤下来回转动、折叠楮树皮恶势力强拆厂房该怎么办,这是为了将树皮踏成1层层的薄片,细化纤维,去除杂质。

“普通宣纸,放3年就变成土黄色了,咱的楮皮纸,永不变色,而且每张纸可以承受1公斤的拉力。”张逢学手捧楮皮纸,语气很是自豪。仰仗精深的手艺,张逢学曾带着他的楮皮纸到过美国、台湾、北京等地向全球展现古法造纸技艺。

走进后院,记者看到张刚站在纸浆池旁坑里,他先将纸绒溶进水里,经过搅拌,最后用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1荡,滤掉水后,帘上便只剩下1层薄薄的纸浆膜。他告知记者,等纸浆膜晾晒干后就是1张纸,而纸张的厚薄程度,取决于操作者对力道的控制,轻荡则薄,重捞则厚。

最近几年来,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村外人了解到了古法造楮皮纸,张逢学的家访客日渐增多,渐渐地他家成了楮皮纸制作技艺的传习所。

利润太低不能不以纸养纸

目前,张逢学家的楮皮纸主要是以邮寄情势销往北京、成都、上海等地,也有少部分人会上门来采购。

由于现在楮皮纸销售比较困难,他们就想出了“以纸养纸”的办法,通过生产需求量大的普通纸来保持家庭平常花销。所以造纸作坊目前生产两种不同用处的纸张,分别为家用普通纸和字画用纸楮皮纸。普通纸张每天可以生产800至1000张,主要的受众是医院和1些农户的家用纸,而古法纸每天只能生产200张且需要家里4个人共同合作。

张逢学的儿子张建昌告知记者,手工造纸利润很薄,1年毛利润只有1.7万元左右。现在每个月的生产量两种纸总共加起来在2万余张,收入只有4000左右,这笔收入还要保持1家4口的全部开销,所以日子其实不好过,通常只有在接到订单后,他们才会加大楮皮纸的生产量。现在年轻人挣钱的门路广,渐渐这个营生就没人做了。

呼吁更多人传承这门老手艺

由于楮皮纸现在销售难,下1代传承人的问题让张逢学苦恼了好久。他告知记者农村楼房怎么定义违建,从外招徒来传承这1技艺很困难,主要还是由于从事这个行业收入少,还辛苦且学习所需的时间较长,所以1直都是家里人在继承这1技艺,他很希望有人能够来学习这门手艺,他不愿意看到这门老手艺在自己手上断掉。

“我是造纸术国家级的传承人,要尽到责任,在我有生之年,1定得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。”

目前,张逢学家的劳动重担交给了孙子辈张刚,由于家庭情况,从小他对古造纸就耳濡目染,造纸所需工序和操作他都有1定的基础。马上20岁的张刚从技校毕业后,也在外工作过几年,但是在张逢学的坚持下,他3年前回到故乡,成了第3代传承人。

张逢学说目前长安区有很多非遗项目,但国家级的只有他1个,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楮皮纸下1代传承人的问题,虽然在自己的坚持下,孙子张刚回来继承了这门工艺,但是微薄的收入很难留住他坚持下去,他还是会担心自己百年后这门手艺会失传。